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2012—2013学年度办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3-07-28   点击量: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46人,有25个专业,涵盖经、管、文、法、理、工、艺等7个学科门类。2012—2013学年,学院树立服务海西、教学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理念,坚持“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福州大学与阳光城集团在师资、教学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规范办学;重视软硬件建设,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逐步提高。

一、规范办学,加强软硬件建设

(一)充分论证新一轮发展规划。2012-2013学年是承上启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研究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学院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初步制定《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五年规划(2012—2016)》。2013年7月,学院成立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组成的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入研讨、充分论证,为总结12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设计更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有效指导。

(二)充实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积极探索既服务经济社会,又延续原有发展优势的专业布局特色,有计划地充实学科专业体系,2013年新增物联网、酒店管理、舞蹈学3个专业,专业总数达到25个。继2011年14个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后,又有音乐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3个专业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为满足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迅速增加的需求,成立文化传播系。逐渐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学科专业格局,专业建设从“母体哺育、关联拓展、专家主导”向“特色发展、交融发展、借势发展”转变,打开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快教学设施建设步伐。本学年,各项校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建成图形图像实验室、专业画室I、视觉传达工作室I、虚拟演播室、通识教育实训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前厅与餐饮实训室及客房实训室等实验室,现共有实验室65个。建设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初具规模。多媒体教室实现100%覆盖,3.3万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大楼及学术交流中心、音乐厅等已启动建设工程;增购图书6万多册,2.23万平方米新图书馆年底即可投入使用。“数字阳光工程”稳步推进,学院新版网站已投入使用,网站点击关注度明显提升。计划投入1000万的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已投入200多万元完成沿江景观改造。

(四)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扎实的质量监控是高校规范办学、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院已构建教质办、教务部、督导组“三驾马车”和院、系、教研室横纵向质量监控体系。本学年,充实督导组力量,增加2位资深督导专家和4位青年骨干教师,使得督导检查活动与一线教学联系更加紧密;开展多形式、多环节教学检查,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2次(近460套)、试卷检查2次(244册)、教师作业批改检查1次(含106门课)等;强化教学检查闭环,现场个别反馈与学院整体反馈相结合,编制教学检查简讯6期,保证各项检查的反馈与复查,实现检查、反馈、整改、复查的教学质量闭环。

(五)提高创业就业教育与服务工作水平。学院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逐步形成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创业就业教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本学年,发布了《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各系就业工作检查评估指标表》,开展各系就业评估检查工作,完成了《2012届毕业生就业白皮书》。在全院学生中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荣获省级示范优秀等级,课题“民办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索”作为省教育厅b类课题成功获批。坚持阳光创业基金资助工作,今年共有3位毕业生获得30万元创业基金,并获得创业导师的全程指导。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4%,签约率为70.9%,创历年最高。

二、因材施教,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发挥示范作用。学院着力试点、塑造典型、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地推进教学改革。依托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辐射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通过法律教育课程结合“诊所式”教学设置、法学毕业设计综合模拟法庭庭审,市场营销模拟“商务嘉年华”运作,电子专业高位对接全国大赛平台实力校验等,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推动了各系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方面,努力挖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有新突破。学院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机制,,推广“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2011级综合班启动了赴台湾高校及福州大学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项目,进入选择专业方向阶段,其中有4位同学因单独选择专业方向,专门为他们制定4份不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2013年2月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大讨论热潮,通过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制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明确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按就业需求分模块课程设置,真正将“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注入新的教学方案之中。

(三)深化互惠互赢校企合作教育。为实现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的零适应期,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充分发挥阳光城集团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加强校企、校院(法院)、校地合作,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共建关系,建成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7月,与希尔顿酒店、百度福建营销服务中心等单位达成了联合培养人才合作意向,成立“希尔顿班”、“百度班”等特色教学试点班,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四)拓宽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2012年12月,学院考察组赴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东海大学等知名高校考察学习。并组织第四批师生,其中教师3名、学生19名,赴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开展为期一学期的研修与访学。今年4月,台湾东海大学音乐系师生来我院访问交流,并与我院艺术系师生进行艺术交流。2013年,学院组织考察团参观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并与美国曼哈顿维尔学院、英国西伦敦大学、考文垂大学等高校就“3+1”双学位项目、教师进修、学生短期访学等方面达成合作的初步意向。

(五)继续推行“双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理论教学,学院继续开展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坚持“一系一精品”,推进“双课堂”联动教学模式。本学年,实践活动层次有所提升,学生参与面明显增大。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举办了作品展和汇演,通过创作、表演来展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应用。我院学生的微电影制作、摄影、诗歌创作、文艺汇演等第二课堂实践作品,踊跃参与了 “海峡两岸首届文化创意节”和“中国梦·船政魂大型音乐诗会”展演,获得与会专家的肯定。

(六)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鼓励学生进企业、进社区、到地方,开展法律咨询、项目调研、企业运营诊断、商务策划等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被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海峡西岸新农村》收录;漳浦调研策划方案得到县政府领导的关注与批示。学院努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本学年,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外贸从业能力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艺术节赛事、两岸广告设计时报金犊奖大赛等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奖项100余人次(见附表1)。

本学年,学院招生与毕业生质量也取得新成绩:2012级新生省内招生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为历年最高;2012级新生入学报到率达93%,创历年最高; 2013届有2名学生考取博士,6名学生考取英美知名大学;2013届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23%,创历史新高。

表1 2012-2013学年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

省级以上奖项情况

获奖等级及人次

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一等奖6、二等奖6、三等奖9

福建省第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二等奖3、三等奖3、优秀奖3

全国大学生高数竞赛福建赛区

三等奖1

福建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铜奖2、“最佳女队”3

第九届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全国总决赛福建赛区决赛

二等奖1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大赛福建省总决赛

二等奖1

福建省大学生商业银行技能比赛邀请赛

二等奖2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

一等奖3、二等奖9、三等奖13

两岸广告时报金犊奖大赛

银奖4

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福建省

二等奖1

第三届海峡两岸营销(行销)策划邀请赛

银奖7、优秀奖7

第33届国际艺术节总决赛

特别金奖1

第八届用友杯网络赛区

一等奖1

第八届用友杯全国总决赛

二等奖1

首届国际青少年儿童音乐舞蹈大赛香港全国总决赛古筝项目专业青年A组

特等金奖1、金奖1

首届国际青少年儿童音乐舞蹈大赛香港全国总决赛民族声乐项目专业青年A组

金奖1

金蝶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二等奖2

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天翼飞young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铜奖8

三、重视师资,提升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实力

(一)加大投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2012年,加大力度引进专任教师,新增专职教师26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6人,具有教学工作经验者7人,海外归来留学生3人。本年度共有5名教师在申报参评副教授,31名教师在申报参评讲师。学院现有教师46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39.5%;硕士博士学位占75%,比上学年增加4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占18.2%,专任教师比例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有较大改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逐年趋向合理。

(二)继续实施“三阶段”师资培养机制。学院坚持岗前培训、在职训练、重点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机制,培养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导学能力、科研能力。制定《教改成果奖励办法》、《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试行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在教师年度考核表中引入“教师职业生涯看板”,指导、督促教师做好生涯规划。本学年,投入近30万元,举办各类教师培训12次,选送3名教师赴台进修学习、2名教师分别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 2位教师获得资助到英国参加师资培训,有3位符合条件的教师已经获得工资高聘一级的待遇,

(三)开展精品团队建设与岗位练兵活动。以课程团队建设为载体,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岗位练兵活动为平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学院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为试点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小组讨论、示范教学、集体备课等形式,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究和交流,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开展了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课程试卷命题与阅卷、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实践课程教学与管理等为内容的交流研讨、公开观摩、技能竞赛等活动,教师们深入探讨,互相汲取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技能有所提高。本学年有3位青年教师获得福州大学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1位教师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三等奖;多名教师在国内外音乐艺术比赛中获得金奖。

(四)为教师搭建与境内外专家交流平台。为了让师生感受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实务经验,学院坚持搭建“双百工程”、“两岸论坛”专家交流平台。学院曾邀请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等名师进校园,为师生做精彩报告。一年来,邀请专家学者23人,迄今,共举办名师讲坛62期。聘请12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累计43人,鼓励青年教师励志成长。

(五)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型教改项目建设。本科教学工程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2012学年,学院继续深入推进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实验区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等改革项目建设。新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等,获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拨项目建设经费31万。在制度建设、过程指导、项目推新、引领示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制订了《关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规定》,修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等文件;建立教改网络工作群,加强纵向跟踪指导和横向交流平台建设;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教材建设立项管理实施办法》,启动教学团队、教材立项项目申报工作;开展“教学成果奖”评审,鼓励各系教改项目的打包建设;开展教改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向省教育厅推荐教育改革典型案例4篇。

(六)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树立和落实科研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思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引导教师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切实做到以科研促教学。2012年举办8期学术沙龙,开设第3期科研申报课题研习班,活跃了学术氛围,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热情,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院省级以上科研立项数目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教师创新能力及教师业绩在303所的“独立学院排榜”中分别居于42及47名;本学年新增省社科规划办项目4项,省中特理论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2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3.5万元。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5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出版教材2部,译著1部。

四、服务地方,发挥学院社会功能

(一)参与马尾船政文化传承工作。学院立足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多次与马尾区政府深入探讨,推进校地合作产学互动。作为地处船政文化发祥地的高等学府,为了充分发挥船政文化资源优势,学院成立船政文化研究中心,传承和弘扬船政精神。充分发挥音乐学、美术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参与马尾船政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工作,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组成学生实践创新团队承担 “马尾船政文化宣传片制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3D动态图片技术运用”、“马尾船政文化记录片”等项目。2013年3月,学院还联合福州市委文明办、马尾区文明委,成功举办了“中国梦·船政魂”大型音乐诗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大学生们用诗歌传递船政精神。

(二)积极开展地方经济决策咨询服务。学院发挥工商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商系教师参与省级质量奖评审与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指导工作;商学系教师承担福建省委重点调研课题,撰写的《平潭综合实验区“五个共同”两岸合作新模式研究》综合报告,并被评为福建省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一等奖。学生中组成实践创新团队参与《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研究》、《厦门新垵武文化旅游景区策划建议方案》、《创建邵武和平古镇闽北民俗文化创意城的建议》、《樟湖蛇城创意策划项目》、《惠泽龙黄酒文化博览园营销策划》等研究策划项目,研究策划成果材料都承送相关地方部门及单位。

(三)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学院在海峡两岸建设中,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连续三年组织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议,继2011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专家研讨会后,本学年又举办了“ECFA框架下平潭开放开发与两岸经贸合作论坛”,来自海峡两岸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

五、传承文化,建设优良校风学风

(一)启动阳光形象工程。多年来,学院倡导“责任、真实、阳光”的人才培养核心价值,全院师生在文明修身工程、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形成了健康、阳光、奋进的校园文化。学院启动阳光形象工程,将校园文化转化为形象标识,开展院标、院训、院歌征集活动,选出院标,明确“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院训,增强了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组合媒体传播,启动新媒体宣传工作,深入QQ群、微博、贴吧等宣传阵地,加强与各传媒体机构的联系,提升阳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本学年,国内外各类媒体共刊发、播出关于我院的报道有355条(次)。

(二)塑造阳光与船政相交融的校园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船政文化摇篮的地域优势,将阳光精神与船政精神相融合,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开展了以“中国梦•船政魂•阳光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系列活动,弘扬船政精神,让每一位同学都了解船政文化、感受船政精神;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船政元素,努力建设蕴含地方特色、展现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本学年,学院《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文化传承——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地方特色文化调研活动纪实》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围绕教学相长的目标,加深辅导员队伍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将学情分析作为辅导员常规重要工作,促进团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的有机结合。继续推行“课前十分钟”进教室活动及免监考班级创建活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加强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在班风、学风建设方面教育与引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功能,努力构建班风学风的自我“净化”系统。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过去的一学年,学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数量需增加,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精神,独立学院过渡期已经结束,独立学院面临今后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新的学年,学院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顶层设计,为阳光学院制定理念新、定位准、高质量、高起点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发展规划;(二)围绕服务第三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培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大门、工科实验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优化行政办公和教务信息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2013年7月28日

新媒体 NEW MEDIA
官方抖音号:ygxy2001
官方微信号:ygxy2001
官方微博号
掌上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