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2013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4-10-20   点击量: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创办于2001年,由福州大学和阳光城集团联合办学,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独立学院,200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在福州大学和学院董事会的领导、关心、支持及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底,学院以出色成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近年来,学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2013年度,学院围绕“加强内涵、提升质量”的中心任务,优化机构设置、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学院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多样发展,重在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紧扣海西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三级多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稳定办学规模

1、在校学生情况

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7973人,本科生比例100%,2012年始,我院进入为本二批招生行列,2014年文史类录取最高分超出省切线51分,最低分超出22分;理工类录取最高分超出省切线78分,最低分超出16分。

2、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学院充实并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转为工学,无停办专业,现设有27个专业,学科涵盖涵盖经、管、文、法、理、工、艺七个学科领域。其中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门类10个专业,工学学科门类9个专业,文学与艺术学学科门类6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三大学科专业群相互依托发展,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学科专业格局。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获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试点”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自助型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两项省政府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不断优化培养机制。师资结构合理,教师505人,生师比16: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40.4%,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达10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71.49%。 2013年度,学院加大建设力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1、顺利完成首次高职称评聘工作。2013年学院成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制定《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2014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按新办法执行。首次开始自评高职称工作,2人晋升副高职称;27人晋升中级职称;3人晋升为实验师;2人晋升为助理研究员;2人通过了初级职称的评审。

本学年,新增专职教师3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8人,具有教学工作经验者6人。本年度,共举办各类教师培训9次,选送3名教师赴台湾铭传大学、暨南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访学,1名教师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修,资助2名教师赴英国桑德兰大学参加教育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2人,已取得学位者36人,教师结构逐渐优化。

2、“双师型”在“三阶段”师资培养机制更显特色。学院坚持岗前培训、在职训练、重点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机制。为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本学年,外语系常薇老师、工商管理系张恩娟老师分别到企业挂职。

3、持续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与岗位练兵活动。确立了六个院级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课程》、《大学英语》,形成名师培育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法讲坛等活动,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思政部金莉老师、杜云老师、赖晨老师分别获得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评选活动“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和“优秀论文”。在福州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中,会计学系赵文健老师、基础部余昱老师,分别获得文科组二等奖和理工组三等奖;在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中,工商管理系施佳璐老师和基础部刘宣老师分别获得文科组二等奖和理工组二等奖。计算机工程系池灵达老师在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表现突出,将代表学院参加第二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4、教师科学研究水平有新成绩。修订出台《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科研奖励管理实施办法》、《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教研论坛活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持续开展社科项目申报研习班和各类学术沙龙活动,本年度共举办学术沙龙11期。

本学年,新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中特理论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奖励经费22.45万元。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出版教材1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值得一提的是,思政部刘江老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立项、计算机工程系杨曦老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均为我院零的突破。在《2014中国独立学院教师效率排行榜》中,我院在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中排名第35位;在武书连《2014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我院教师创新能力排名第34位;在浙江树人大学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3中国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我院排名第25位。

5、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作为地处船政文化发祥地的高等学府,积极参与马尾船政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工作,承担了“马尾船政文化宣传片制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3D动态图片技术运用”、“马尾船政文化记录片”等项目。王秉安、陈沙麦两位教授多次受邀参加马尾区政府组织的船政文化建设专家座谈会,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被马尾区政府采纳,列入马尾区中国船政文化城建设项目。

积极开展地方经济决策咨询服务。在“加快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平潭开放开发研究、企业品牌价值评估及品牌培育试点指导工作中提出了许多高站位、前瞻性的咨询意见。商学系王秉安教授等承担平潭管委会委托课题“一站式公共服务与管理改革研究”,长期跟踪研究,成果丰富,受到省领导好评。工商系杜苏教授等指导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荣获全国“2013年度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称号。文化传播系、艺术系老师承担“福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公益广告设计;院团委组织开展公益宣传作品征集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电子信息工程系刘大茂教授等受福清市政府委托,承担“福清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工作。人文系郗永勤教授负责泉港、龙岩、莆田等三地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优化办学条件

1、校园基础建设。学院三期建设全面铺开,启动13497㎡教学楼、17086㎡实验中心、6348㎡国际交流中心以及5879㎡的学生宿舍楼建设。目前,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0.71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4平方米);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校园景观园林化设计,初步完成2.35万㎡绿化美化工程。投入近500万元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教师宿舍空调也将于近期安装。改建三层楼的游泳中心,建设多功能的教工活动中心。

2、实践教学条件。本学年,购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66.17万元,现有10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193.86万元,生均5260.07元。新建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数码钢琴综合实训室等,投入建设经费121万元。学院现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数字模拟法庭、商务综合实验室、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棚、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信息处理与DSP技术实验室等省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4家,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完成扩建工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有藏书74.78万册,生均图书94册,有电子数据库3个,电子图书2444024种,电子期刊39487种,同时共享福州大学图书及数据库资源;提供阅览座位2000多个,采用RFID(射频识别)自助借还系统,可24小时自助还书,馆内设有研讨室、影音鉴赏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现代化设施,为师生提供多类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努力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逐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加强专业建设

学院充分依托福州大学等在榕高校的优势,聘请一批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担任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逐渐从“母体哺育、关联拓展、专家主导”向“特色发展、交融发展、借势发展”转变。近年来,学院共获批“法学、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省级专业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法学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1、专业结构体系优化调整学院积极探索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延续原有发展优势的专业布局,逐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系。2014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转为授工学学位,专业总数达27个专业。在校生中工科类占29%,经济管理类占47%,已初步形成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结构体系,与福建省政府要求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2013年,广告学、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评估。

2、专业分方向设置。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部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以大类培养为主,高年级分专业方向实行“小班上课,分方向培养”,使学生所学更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各专业认真制定《专业修读指南》,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信息、专业特色等作详细介绍。(学院部分专业分方向培养情况见表1)

表1 学院部分专业分方向情况

专业

分方向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工程

软件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嵌入式系统

物联网技术

通信工程专业

现代通信技术

物联网技术

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工程

交通土建

工程管理专业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

人力资源保障与人才测评

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

应用社会心理学

行政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化传播管理

文化经纪人

美术学专业

绘画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

工商管理专业

企业管理

高端酒店管理

市场营销专业

文化休闲产品营销

金融营销

电子商务专业

网络推广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金融学专业

金融理财与服务

金融分析与管理

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

翻译

英语教育

(二)因材施教,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种经历和四重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一个目标,即以生为本,坚持需求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突出能力训练,践行德育为先,提高人文素养,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两大体系,即知识教育体系和人格培育体系,供学生2套培养体系;三种经历,即本科学习经历、第二校园(或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给学生3程培养阅历;四重教育,即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让学生享4段的培养背景。学院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了许多教育教学的改革,其具体工作举措如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通识教育三大教学体系中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项教学成果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教学成果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现有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1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实验区项目2项、省级特色专业1个,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9项;有院级教学成果奖5项,院级精品课程21门、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院级优秀教材建设立项8项。经统计,学院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143.97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34万元

1、理论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理论体系的改革上做了较多尝试。增设《学科导论》课程,专业负责人或业内专家向新生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本专业的特色与就业前景,为新生提供专业入门教育;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比例,加大专业选修课比例;打通专业限制,推行跨专业、分模块的专业选修课模块,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突显特色。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总结,各专业实践教学逐步形成“进阶式”的完整体系,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效果,如商学系“双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以系统性的独立课程设计对接培养商务能力的实战项目;工商管理系“三元同心”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课内实践、企业实践、职场拓展三类平台;人文社会科学系“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就业需求,开发实习实践、素质拓展、技能训练、证照考试、专题调研等模块。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保持在20%以上,学院生均本科实验经费50.31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88.45元。

3、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推进。“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是现代大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学院倡导“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人成才”,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为使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一是全面实施英语分级教学。从课堂讲授到练习、考试、管理的分级分类,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都有进步,2013级28%的同学进入A班学习,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比上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

二是继续推进综合班教学改革。2011级综合班学生完成游学经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其中4位同学因单独选择专业方向,相关系专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2012级综合班学生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高于学院平均水平31%,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为100%。

三是正式启动电子信息工程系教改试点。通过基础课程考核,选拔优秀学生,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为学科竞赛、考研深造创造有利条件。试点班学风好,平均成绩为年段最高班级,荣获“福州大学2013-2014学年先进班集体”称号。

四是积极探讨“扬长教育、潜力挖掘”方案。拟出台《关于发挥学生“扬长补短”的个性化培养措施》文件,以课程学分“捆绑”方式实行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专长。为潜力型学生尝试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业预警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4、深化互惠互赢校企合作教育。实现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的零适应期,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充分发挥阳光城集团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加强校企、校院(法院)、校地合作,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共建关系,建成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班式”的互惠互利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土木系“名筑专班”、商学系“百度专班”、“淘宝专班”,实现校企双方联合设计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实施双讲师和双导师制,互设实习基地与实验中心,学生参与企业培训并获取从业资格证书。外语系与远东实业集团对接培养商务英语人才。

5、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院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本学年共获批25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截止目前,学院共获批89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创业服务季系列活动,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实施学院“百万创业基金”工程,设立100万元的创业基金,每年扶持10位毕业生自主创业,并配备创业导师予以全程指导。开设创业院选课,邀请省内知名创业导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开展创业讲座培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团省委YBC扶持青年创业的计划,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大的平台。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6、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特色。学院鼓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努力探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式与内容的创新,逐步形成了“六个一”应用型毕业设计(论文)体系,即要求毕业论文撰写做到:进入一个真实企业(机构或组织),运用一个专业理论,选择一个研究方法,诊断一个现实案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经营问题、管理问题、生产问题、技术问题等),完成一个方案或设计(软件、产品、项目、方案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选题100%来自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广告学、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要求学生实现产品设计、项目策划、作品创作、作品演绎与论文写作的结合,强调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的高度融合。

(三)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团队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本学年,全院共开设课程总门数为909门。

1、修订教学大纲。引导各专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改革系列活动。根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对课程教学大纲也开展多次论证与修订工作,要求大纲在课程性质、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基本要求等方面,强调“应用型教学”特点,各专业认真修订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措施。

2、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学院设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以经济系《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召开学生座谈会、专家研讨会,根据学科前沿、学生层次调整授课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邀请名师加入团队,开展教学示范课,分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教学辅助设备使用及课堂授课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目前,学院共有6个教学申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立项。

3、加强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为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学院制定《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关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构建精品课程建设自我检评机制,要求各课程团队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及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自查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指导与监督,提升课程内涵。目前,学院共获批省级精品课程7门,有院级精品课程21门。

4、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即选修课程体系)改革。学院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按照“德、博、雅”目标构建包括社会科学与立德树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生命关怀等8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院开设船政文化课程,编写船政文化教材,让船政文化精神成为阳光学子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开设《人格培养(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文明班级等活动,完成学分,方可毕业。引进《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名师授课,弹性课程安排,网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院专门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根据教育部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思政部所承担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教改项目获得学院教学成果。

(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

1、推广应用型教学法。学院鼓励应用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师中推广行为导向型、任务型、团队组合型等教学法活跃课堂,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如商学系《营销策划课》,课上组建团队,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调研、组间辩论等教学法;法律系《诊所式法律教育》,将学生分组分类,开展模拟咨询案例教学;外语系《商务英语》,组建团队,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模拟、小组调研等教学方法等等,应用型教学法的推广应用,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2、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探索后大众化时代新型慕课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讨会,与超星集团合作,以通识课程为突破口,计划引进“创业教育”等慕课通识课程,逐步推广网络慕课教学模式。

二是试行 “导师讲座” 新型教学模式。以商学系2012级为试点。学生到三、四年级自主选定研究方向,配上讲座导师,采取“小班研讨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加强学生专业训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012年7月18日的福建日报报道了我院导师制的相关情况,省委教育工委的活动简报以《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构筑新型导师制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导航》为题,报道了我院导师制工作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三是实现小班教学模式。学院语言类如英语、日语课程教学已基本实现小于30人的小班教学,全院有54门课程实现小于30人的小班教学,70%课程实现50人以下授课。

四是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在大于30人的大班级中引入团队讨论、项目管理的教学法,教师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教练,注重引导与启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趋力。该教学模式已在《营销策划》、《公关营业推广》、《创业计划》、《市场调研》等多门课程中实现,教学效果显著。

四、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多变量、多层面、多形式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涵盖27个专业的学科专家、教授指导、监督学院办学,实现专家督管,教授导学的治校模式。2013年度,学院围绕“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质量监控中心工作,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监控机制、实施常规及专项教学检查等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成效,已构建了横向型和纵向型的两套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院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梳理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制订《教师教学手册》等规范文件,修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2、构建了“三驾马车”与“三级督查”横纵向监控系统。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构建了“三驾马车”与“三级督查”横纵向监控系统。其中横向型教学监控体系是以教务部、教质办、督导组“三驾马车” 为主体,纵向型教学监控体系则是以院、系、教研室为主体。横向型教学监控主体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工程的引擎,确保院、系、教研室纵向型“三级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正常运作。两套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纵横交错,伸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规范了教学管理,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3、坚持“三阶段”常规教学检查。学院已形成了“期初-期中-期末”螺旋闭合的常态化教学检查质量监控环。两学期来,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活动。期初检查以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稿、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的规范性和课程进度安排的合理性为重点;期中以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为重点,听取各专业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期末检查以试卷命题、批阅情况及教师教学手册为重点,加大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力度。本学年,共抽查了教学大纲343份,授课计划428份。

4、开展专项教学检查。本学年,在常规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学院还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试卷、作业等专项检查活动,抽查了试卷210本,毕业设计(论文)622份, 实习实验材料142套。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内容、指导及答辩过程纪录等材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使用纪录,试卷命题及存档材料,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等。引进论文查重监控环节,保障论文(设计)质量。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各教学环节。

5、加强监控闭环管理。学院教学检查活动得到各系部的高度重视,在做好自查工作基础上,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积极参与配合检查,听取检查组意见。学院还分期制作了《教学检查简报》发于各系部,明确需整改的内容。要求各教学单位提出整改方案,两周后由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再次组织复查,从而实现闭环管理。一年来,学院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学生培养效果

(一)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院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初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法学专业连续九年坚持集中毕业实习与模拟法庭毕业设计,采用模拟真实案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能力。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升,2009级学生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23%,继续位列同类院校第一名。市场营销专业强化“专通识教育结合、双课堂体系联动”模式,推行英语A、B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明显提升;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被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海峡西岸新农村》收录;漳浦调研策划方案得到县政府领导的关注与批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拉练式实践平台与应用型毕业设计体系,将专业实践与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学生连续多年在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

按照“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多样发展、重在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各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亮点频出。经济系毕业生已经有3名博士研究生;心理学专业学生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比例达60%;计算机系学生每年通过相当于中级职称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考试达25% ;外语系校企合作培养外贸型人才,每年稳定向企业输送深受欢迎的人才;艺术系学生的美术作品展和音乐会,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土木工程系2010级李孝龙同学以专业成绩几乎满分、初试成绩第一的好成绩,顺利考取福州大学研究生;外语系2011级刘璐同学以满分180分通过日语能力二级测试;法律系2011级张艺宝同学撰写的《高校诊所法律教育新探索》论文发表于《福建教育研究》等等。

本学年,有2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顺利结题,其中6项完成实用性作品设计,3项完成程序设计,3项成果撰写的策划方案提供给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参考,2项成果撰写的论文发表。

(二)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佳绩

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本学年,共有近110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新突破的奖项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福建赛区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国际动漫节福建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技术大赛(华南赛区)优秀团队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影视作品类福建(海南)分赛区三等奖、福州大学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竞赛铜奖等。

继续保持的奖项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台湾时报金犊奖银犊奖,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福建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铜奖、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福建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个人一、二、三等奖。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院坚持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班导师访谈会、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恳谈会、期末教师测评等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学生对教师满意度测评数据显示,良好率达27.7%,优秀率达71.85%,满意度较高。

(四)形成良好校风学风

1、形成良好学风。大力倡导以“敬业爱生”为主题的师德文化,全面推行新型导师制,要求教师当好学生的“守护神”,推进师德建设上新水平。学风建设在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管理上下功夫。开展“免监考”班级创建活动,加强诚信和自律教育。推行“课前十分钟”进教室活动,121个班次参与,参加活动的班级课堂考勤准点到课率都在95%以上。

2、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以“文明修身工程”系列活动为载体,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现有科技学术、文化理论、艺术体育等24个学生社团;有歌手队、舞蹈队等7支艺术团队,在福建省、福州大学各项文体赛事中屡获佳绩,体质测试达标率98%。“育商务精英,展阳光风采——阳光学院商务嘉年华活动”荣获全国及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学生积极投入到“社区服务”、“法律援助”、“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闽藏青年育才工程”等志愿服务活动中,荣获“福建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福建省红十字人道荣誉奖”和“支持中国举重事业特别贡献奖”等称号。

(四)就业质量高

1、创新就业指导效果好。学院构建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我院在福建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获评“优秀”。制定并实施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规划,举办就业大讲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就业训练》课程入选院级优秀精品课程。新建成省内一流的集就业导师视频咨询、远程面试、职业测评、职场训练为一体的就业一站式体验中心,对学生进行全真职场训练,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2013届毕业生毕业率为98.2%,学位授予率达到97.6%,初次就业率为94.48%,毕业生所在就业单位满意度高,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就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为88.6%。

六、特色发展

学院注重利用福州大学和福建阳光科教股份有限公司的优质资源,坚持错位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的多样化办学。突出能力培养,倡导“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人成才”,创新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多样化课程体系(双课堂、诊所式、通识教育、自选课程等)、多样化培养途径(综合班、试点班、校企专班等)、多样化教学方式(项目带动、社会调研、分级教学、网络教学等)、多样化管理模式(弹性学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等)为特色的多样化办学。

二是以闽台合作为重点的开放式办学。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世新大学、东海大学、铭传大学等台湾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连续四年组织赴台11所高校考察,组织7批学生107人赴台访学,选派12名教师赴台高校交流研修,举办参与3届两岸高校学生营销策划邀请赛,举办4场两岸学术论坛,接待台湾高校160多名师生来学院考察交流、访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曼哈顿维尔学院等国外高校开展“3+1”合作项目。推进“双百工程”(百名名师、百名实务专家进校园),7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应邀座客学院“名师讲坛”。

三是以阳光城集团为主导的产教融合办学。阳光城集团全力支持阳光学院办学,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名筑专班”、“淘宝专班”、“百度专班”、“质量专班”,校企双方联合设计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行双讲师讲课和双导师指导论文等制度改革,学生参与企业培训并获取从业资格证书。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院在过去的一学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学科专业发展不够平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数量仍需继续增加,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学院将进一步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大力推进以下“五大工程”建设:一是做好转设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顶层设计;二是围绕服务第三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培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三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五是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2014年10月20日

新媒体 NEW MEDIA
官方抖音号:ygxy2001
官方微信号:ygxy2001
官方微博号
掌上阳光